
发布日期:2025-03-07 16:36 点击次数:189
驱车穿行在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公路上,阳光洒在远方的沙海,闪闪发亮。走进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处的九棵树防沙治沙项目区,一排排绿色的草方格映入眼帘,百余辆机械设备排列整齐,现场建设者们正手持机械设备忙碌作业。
(治沙现场的草方格)
2月28日上午,随着一声响亮的“开工”,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战正式打响。
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蔓延握手连片造成的危害,阿拉善各族群众连续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特别是2024年,阿拉善盟1年的治沙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已经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形成了“合围”之势。千里“绿色”锁住万里“沙海”的奇迹正在上演。
(现场工作人员手持设备铺设草方格)
“今年,我们要在历年治理的基础上,再用半年的时间,补齐全面合龙的最后‘缺口’,打通全线贯通的最后‘断点’,用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把三大沙漠紧紧围住、牢牢锁住。”阿拉善盟盟委书记黄雅丽说。
当地统筹运用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等多种手段,堵住风口、筑牢屏障、系统治理,在全面“合龙”的同时,把三大沙漠化整为零、分割成块,用层层防护网、条条锁边带守护生态安全、黄河安澜和美好家园。同时,坚持产业带动、多方参与,广泛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大力培育生态沙产业、沙漠旅游业、风光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推动实现“绿富”同兴、“三生”共赢。
“以前风沙大,出门满嘴沙,沙丘不固定,啥都白搭。参与造林和压沙,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个好环境。另一方面,以工代赈的措施,这对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家里的劳动力有活干,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看着原本光秃秃的沙地一点点变绿,沙被压住了,空气里沙尘明显少多了,很有成就感。”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绿草地荒漠化治理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方立德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平、王潇)